一個完善的企業質量發展戰略體系涉及的重要因素應該包括多個方面,但我認為其中最重要的要素有8個,它們通過彼此作用和聯系,構成一個完整的質量發展戰略框架體系,具體如下圖所示。
首先,企業應明白我國當前企業戰略環境發生了革命性的改變,在新常態經濟發展的大背景下,我國經濟正從“速度時代”轉向“質量時代”,需要進行以質量創新為主導的質量戰略再造。企業的質量戰略體系其最核心是要以質量需求為導向,以要素為支撐,實現質量創新。其次,互聯網時代,數據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資源要素,大數據是企業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也是質量要素中最為關鍵的要素,是企業的質量戰略性要素資源的投資。企業應通過制定標準建立質量戰略的核心能力,通過第三方的檢測檢測認證機構來傳播和塑造他的質量信用,得到用戶和市場的接納和認可。再次,企業除了打造自身應具備的硬件設施和條件之外,還應分析政府質量政策環境,認清形勢,并通過質量文化的價值愿景來形成質量戰略協同。
一、企業戰略環境的革命性改變——中國經濟從速度時代轉向質量時代4 r4 L- {9 l8 @9 j& v
對于企業的質量戰略體系而言,最重要的當屬戰略環境。改革開放之后的35年間,我國經濟增長在經歷“速度時代”的輝煌之后,正面臨著一系列新的挑戰,開始由“速度時代”轉向“質量時代”。近幾年來,我國GDP增長率連續下滑,投資效率不高、人口紅利減退、對外貿易增長疲軟、經濟結構失衡、財政和貨幣政策日益遞減,企業想單純依靠成本競爭優勢來實現發展已經不可能了。在這種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企業的戰略環境也同樣發生了革命性轉變。以往那些強調以速度型經濟發展戰略中成長的企業家,已經習慣于那種片面追求速度的發展模式,忽略了質量發展戰略,但如果企業還想繼續沿用以前的發展模式,不建立一個完善的企業質量發展戰略,必然要付出慘重代價。
從某種程度上說,戰略決定了一個企業發展成敗的全部。戰略對,一切對;戰略錯,一切錯。一個企業或組織,哪怕內部有再強的執行力,如果戰略上是錯誤的,也必然會失敗,摩托羅拉公司就是最好的事例。在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企業要想繼續發展和壯大,實現成功轉型升級,就必須轉變發展理念,將質量創新作為企業的發展戰略。
二、新常態下企業質量戰略再造——質量創新+ j+ ]( h- s5 J
我們說,當一個企業明確了自身的戰略環境應該進行革命性的改變,但面對經濟新常態,他又該如何完成企業質量戰略的再造呢?通過什么手段和方式來幫助他實現新的發展呢?那就是:質量創新。
上世紀70年代,企業戰略被首次提出,錢德勒在1977年出版的《看得見的手——美國企業的管理革命》中,提出企業經營戰略應當適應環境,滿足市場需求,而組織結構又必須適應企業戰略,隨著戰略的變化而變化。80年底,波特提出了企業戰略是企業的差異化和低成本,90年代,很多學者認為企業戰略就是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到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學者又提出企業戰略就是生態戰略,即協同戰略。但是,不管是哪一種企業戰略,其根本立足點都是為了實現質量創新。確切來說,我認為企業戰略就是兩個戰略,一個以企業自我為中心,明確企業到底要什么;另一個是以客戶為導向,清楚客戶的真實需求,而企業的質量戰略是一個以需求為導向,以要素為支撐的發展戰略。
三、企業戰略目標的引領——質量需求5 j- d6 Z0 b, f3 |3 G3 E
當企業通過質量創新,初步完成了新常態下企業質量戰略再造,實現了發展模式由“速度”到“質量”的轉變,接下來他們要做的就是鎖定能夠引領企業質量戰略目標的關鍵因素,通過它來助推企業切實打造質量戰略體系。而這個關鍵因素就是:質量需求。
那么,企業要滿足質量需求,其核心就是要滿足參與式的用戶體驗感,要追求極致的簡單,要使其提供的產品或服務具有混搭功能。很多產品之所以給人的感覺不好,就是因為它給客戶的體驗感不夠好。而蘋果的產品正是因為做到了極致的簡單,并給用戶帶來足夠好的體驗感,才贏得消費者的一致認可。360的周鴻祎提出,用戶體驗的創新是決定互聯網應用能否受歡迎的關鍵因素,這也就是他所說的“微創新”。我們說,極致的簡單不一定需要很大的技術創新,但卻很難做到,一個產品要做到極致,其背后的每一個細節都能經受住檢驗。一個產品的“混搭”,其實就是強調它的軟硬件結合、產品與服務的結合。海爾的異軍突起,就是因為他們做到了軟件與硬件的結合,實現了服務的創新,將產品與服務緊密結合在一起,體現了不同功能的極致結合。
四、企業的質量戰略性要素資源的投資——大數據驅動的質量需求實現
滿足市場需求,是企業之所以能在市場上立足的基本要求,一個無法滿足市場和消費者基本需求的企業,必然會遭到市場的無情淘汰。質量需求,引領了企業戰略的目標,是企業實現持續發展的奠基石。但是,一個企業要更好的實現質量需求,勢必要有其他相關資源的配置,其中最重要的配置要素就是大數據。
早些年,企業家慣用的投資要素多集中在設備、廠房、土地和人才,而在互聯網時代,企業的質量戰略性要素資源的投資就是大數據,要以大數據來驅動質量需求的實現。我們很多人都聽說過“大數據”,但真正了解的人卻并不多。數據是21世紀信息化時代的“石油”,美國“大數據”戰略明確指出,21世紀美國最重要的發展資源就是大數據。在數據應用迅猛發展的拉動下,大數據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巨大引擎。了解什么是大數據,認清質量大數據的來源、表現形式和價值,學會管理質量大數據的基本方法,就是企業家當前最需要做的投資。這種能驅動質量需求實現的大數據資源才是最重要的戰略性資源。
五、企業質量戰略的核心能力建立——一流企業做標準( ]4 u4 C4 M r# k7 v2 B5 }
一個企業的質量戰略體系的創建,要求企業認清戰略環境,明確企業戰略的引領目標,通過提高質量供給能力,以大數據資源要素來驅動質量需求實現。但衡量一個企業質量戰略核心能力建立的關鍵因素是標準,因為標準才是企業質量最好的顯示和表達。
我們常說,一流企業做標準,現實中所有的交易都要用到標準,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每一份合同也都附加了標準,一個企業要在競爭中體現優勢,說到底也就是得益于他的標準比其他企業做得更好。而我國目前質量的衡量是基于國家標準,幾乎所有企業交易的依據也是基于此,在這個國家統一的標準規定下,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自然缺乏競爭力和創新力,無法與其他執行了更高標準的國家產品進行競爭。一個企業要創造比國家標準更高的標準,首先必須遵守標準,懂得標準,明確標準到底在哪。其次要有效利用好標準,創新標準或者與別人聯合做標準(即聯盟標準),通過技術創新和知識產權形成自己的事實標準。高通公司所創立的標準就是一種事實標準,它是通過高通公司的技術創新和工藝性能等來實現。然而,企業的標準一旦被創造出來,還必須轉化為市場價值,通過檢驗檢測認證等方式使之顯現出來,最后真正轉化為競爭優勢。
六、企業質量戰略的實現方法——檢驗檢測認證下的質量信用5 B# G2 z4 _( d" ^
要建立一個完整的企業質量戰略體系,不僅要求企業加強自身能力建設,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同樣需要有一種輸出渠道和方式,讓企業能將自身的質量信用迅速地傳播給消費者,使企業獲得市場和用戶的認可。
用的傳播,是一個企業戰略的基礎。一般情況下,交易中消費者都會選擇那些質量信用好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而那些質量信用不好的企業最終將會被市場所淘汰,阿格羅夫早已證明,質量信息不對稱最終會導致產品市場的消失。企業要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生存和發展,底線就在于其質量信用的傳遞。市場經濟企業的質量信用傳遞方法有很多,主要就是檢驗、檢測和認證。通過市場上的各種檢驗、檢測認證機構,從獨立第三方的角度來傳播企業的質量信用。
七、企業質量戰略的協同——質量文化的價值愿景 B) \! W& u) }6 c2 W; B7 Y
一個完善戰略體系的創建,需要內部各方資源和要素的共同協同,無論是戰略環境、質量創新、質量需求,還是大數據資源、標準和質量信用,他們都是相對可以獨立完成的碎片化功能,而要將這些因素有效的整合在一起,則只能是文化,通過文化的協同來充當粘合劑的作用,使各種要素整合為完整的戰略體系,發揮遠遠高于部分的整體功能。
一個企業質量戰略的協同就是質量的文化和價值愿景,塑造一個企業的文化,有多種途徑和手段,但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具備工匠精神、細節精神,做到真正的開放與共享。有些人批評工匠精神是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與時俱進的優勢,但我認為,中國目前就是因為普遍缺乏這種“匠人精神”,缺乏將產品做到極致的精神,才導致了大多數企業生產的產品質量不高,無法給用戶帶來很好的體驗感。我們很難做到將每件產品的每個硬件都做到100%的極致,但是,我們卻可以通過企業文化塑造的價值愿景彌補在硬件設施上的不足,融合其他相關聯要素,實現企業質量戰略的協同發展。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傳統以企業為中心,轉變成以市場為中心,以產品為中心轉變為以顧客為中心,以固有性能為中心轉變為產品滿足為中心,互聯網這種“去中心化”的發展模式,強調企業要實時地、固化地分享用戶的成功和失敗,與用戶形成一個慣性的、融合文化因素在內的互動分享機制。
細節是質量評價的重要因素,一個能關注細節,并將細節作為基本戰略長抓不懈的企業,其生產的產品或提供的服務質量必然也不會太差。例如海爾通過長期堅持“日清日結、日清日高”的管理模式,實現了持續改進、持續創造的細節精神,才使他的產品質量得到廣大用戶的一致認可。
八、企業質量戰略環境的機遇與挑戰——政府質量治理政策的分析
質量文化是企業質量戰略的粘合劑,它協同了其他相關聯的因素,促使整體作用的發揮,而與文化具有同樣類似作用的戰略因素還有一個,那就是政府的質量治理政策。對于企業質量戰略而言,質量治理政策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對其運用和處理得妥當與否,甚至可以直接影響一個企業的生死。
我們說,一個企業即使辛辛苦苦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如果不了解國家的質量政策,不根據政策環境而制定發展戰略,則其所生產的產品也有可能不能順利進入國內和國際市場。三鹿奶粉,這個積累了50年生產經驗,市場銷售價值高達150億元,昔日中國乳制品的絕對老大,就是因為我國質量的安全治理,忽略了質量政策環境,幾乎在一夜之間轟然倒下。2011年歐盟植物用藥指令過渡期結束,導致國內250多家出口歐盟的中醫藥企業一夜之間被淘汰。為此,我們說,質量政策環境實際上一個企業生與死的抉擇。
質量政策的基本規律是一種共治模式,是政府的激勵性和約束性長期共存。企業要想有效應對質量政策環境,可以通過獲得國際最苛刻的政府和檢測認證機構的進入證明,比如FDA的證明;充分利用發達國家已經具有強大國際公信力的認證機構的認證;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化組織,參加我國聯盟標準的制定;充分利用政府的標準系統,包括WTO/TPT機制的利用;充分利用政府質量獎等這些來自獨立第三方的質量評價,例如由我們院獨立評選的“中國好質量獎”;輸出企業的質量方法與體系;利用政府的政策和資金支撐,加大職業技能人才培養;引入強制性保險和非強制性保險等保險機制和善于利用法律的訴訟系統等。通過采用這些方法,充分利用政府的質量政策,抓住機遇,為企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來自轉載